鈞瓷是我國宋代五大名窯瓷器之一,以獨特的窯變藝術而著稱于世,素有“黃金有價鈞無價”和“家有萬貫,不如鈞瓷一件”的美譽。是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鎮獨有的國寶瓷器,憑借其古樸的造型、精湛的工藝、複雜的配釉、“入窯一色出窯萬彩”的神奇窯變,湖光山色、雲霞霧霭、人獸花鳥蟲魚等變化無窮的圖形色彩和奇妙韻味,被譽爲中國“五大名瓷”之首。新中國成立後,在周恩來總理的直接關懷下,鈞瓷的恢複燒制工作開始,鈞瓷得到了快速發展,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,鈞瓷生産工藝與水平都得到了劃時代的提升,不斷的作爲國禮現身世界。
[編輯本段]鈞瓷史話
鈞瓷始創唐代,興盛于北宋,宋徽宗時被定爲禦用珍品,因朝廷命民間優秀工匠在禹州城內“古鈞台”附近設官窯燒造宮廷用瓷,故名“鈞瓷”。鈞台位于河南省禹州市北門裏。據文獻記載:夏啓曾在今城南15華裏的鈞台坡宣誓即位,故有“夏啓有鈞台之享”的傳說,並以“父傳子家天下”而著稱。從此,曆代朝臣前來觀瞻者絡繹不絕。賓客紛至、車來轎往、興師動衆,已成爲禹州地方士紳的沈重負擔。唐代,禹州城北門裏建禹王廟,廟前立山門台基,命名“鈞台”,此後附近相繼設窯燒造瓷器,因地名“鈞台窯”,或謂其産品曰“鈞瓷”。宋以後,禹州漸成鈞瓷的中心,在發現的百余處鈞瓷窯址中,無論是燒造規模或産品質量,鈞台窯均爲禹州諸窯之冠。
鈞瓷至宋代達到鼎盛階段,成爲當時的五大名窯之一,與汝、官、哥、定窯並駕齊驅。由于鈞瓷盛名一時,宋室南遷後,鈞瓷又得以複蘇。金元時期,北方各窯仍競相仿制。元代,北方鈞瓷逐漸趨于衰落,而江南地區仿鈞瓷又悄然興起,蔚然成風。特別是一些著名的産瓷區,如浙江金華鐵店窯、江西吉安吉州窯,在南宋至元代就燒制出了光彩奪目的窯變釉,江西景德鎮烧制的铜红釉,其呈色原理显然与宋钧铜红釉一脉相承,甚至成为明清时期宝石红、霁红、郎窑红、美人醉等釉色品种的滥觞。明清时期,江苏宜兴、广东石湾和江西景德鎮等地烧制低温釉艺术陶瓷,都是在钧瓷的影响下生产的新品种,不仅吸收了钧瓷工艺的优秀传统,而且又有所创新,由于历史变动等种种原因,钧瓷在新中国成立前已基本停烧。上世纪50年代初期,在周恩來總理的關懷下,鈞瓷在她的故鄉禹州得到恢複。如今鈞瓷已成爲繼承和發揚傳統藝術、發展旅遊、對外文化交流、開發和振興禹州經濟的重要載體。
鈞窯创烧于唐,兴盛于宋,复烧于金元,延至明清仍继续仿制,历经千年而盛烧不衰,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鈞窯系。 迄今为止,在禹州境内已发现北宋鈞窯遗址多达 80 處,尤以神垕鎮大劉山下最爲集中。禹州現存最早的《鈞州志》中說: “ 瓷窯在州西大劉山下 ” 。在禹州市神垕鎮下白峪村和苌莊鄉等地,先後出土黑、褐釉高溫窯變花瓷,被陶瓷學家稱爲 “ 唐鈞 ” ,它是宋代鈞瓷的先聲。宋 “ 靖康之變 ” ( 1126 年)欧美 日韩 人妻 高清 中文( 1904 年),神垕鎮燒制鈞瓷者已有 10 余家。民國年間,因戰亂、災荒頻繁,鈞瓷生産舉步維艱。至民國三十一年( 1942 年)後,因大旱和政局混亂,藝人外流,鈞瓷生産趨于停産狀態。 在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得到了快速發展,被做爲國禮,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。
鈞瓷起源于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鎮,那裏地處山區自然資源豐富,有 “ 南山煤,西山釉,東山瓷土處處有 ” 之傳說。據實踐,生産鈞瓷如果離開這些條件,在任何國家都不會成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