汝窯位居宋代五大名窑(汝、钧、官、哥、定)之首,堪称瓷魁,传世品极为稀少,根据公布的有关资料粗略统计,汝窯宫廷用品流传至今者不足百件,分别藏于北京、上海、台北及美、英、日等国一些著名的大型博物馆内及少数收藏家手中。
汝窯胎质的特点是胎骨较薄,胎质细腻坚致,色多灰而带黄,俗称“香灰色”,另有灰白、浅褐两种。胎骨中含有微量铜元素,釉中掺有玛瑙,据科学测试,釉中二氧化硅的含量达58%,在釉中摻入瑪瑙:一是爲了顯示皇家地位的高貴,表明燒造宮廷用瓷是不惜工本的;二是瑪瑙在釉中形成的結晶體能出現特殊色澤,並能突出卓絕精堪的技藝。釉的基本色調是天青色,青中閃藍或稍深些,但差異不大。釉色藍中泛綠,清幽深邃,經科學測試,天青色釉是由高矽、低錳及微量的氧化鐵配方來顯色的。釉面有棕眼,大都極腴潤,有的釉面較爲均勻,有的釉面有厚有薄,厚處如凝成蠟淚痕迹,薄處可見淡紅似羊肝色。釉質甚硬,有所謂極細的“魚子紋”開片,也有較疏朗的和無紋片的。器物絕大多數有開片,這種開片行家稱爲“蟹爪紋”。這種開片從明清兩代直至現代,不知仿造出了多少件的“汝瓷”,宋汝瓷上的開片始終都無法仿制成功。無開片的極爲稀罕,據已公布的傳世品中,只有台北故宮博物院有一件橢圓形水仙盆沒有開片。明初曹昭在《格古要論》中說:“有蟹爪紋者真,無紋者尤好”。釉面平淡自然,“類玉”尚青。釉層中呈現出的天青色調如絲綢一樣柔美。在色學上“天青”介于綠和藍之間,綠色是一種恬靜的溫和色調,藍色則是一種安詳的冷清色調。因此“天青”既有藍色的冷清,又有綠色的溫暖。這一寒暖適中的和諧色調,給人以素雅清逸的色感。釉層中的“蟹爪紋”,形成了一種自然巧妙的裝飾。這種色調和片紋體現了宋人所追求自然美的理想境界,迎合了當時統治者的審美情趣。
宋徽宗赵佶在位期间,是汝窯处于历史上最巅峰的阶段。赵佶是一位崇奉道教的封建帝王,他自称是“教主道君皇帝”。道学崇尚自然、含蓄、质朴的审美观。所以,青色是道教崇尚的色调。宗信道教的人对青色特别偏爱,而汝窯为典范的宫廷御用瓷器,其天青色平淡、含蓄,于朴素中隐露出静穆典雅的意蕴,正符合宋代上层社会及宋徽宗所追求的审美趋向。在当时宋徽宗完全可以按自己的主意,命令宫廷窑坊烧制。汝瓷作为宫廷御用品,从器物造型到釉色等方方面面,没有他点头,谁也不敢随便去烧造。宋徽宗是一位具有高深文化修养的皇帝,又是天才的艺术家,可想而知,在这期间烧制出的宫廷汝瓷用品,必然是精绝的艺术品。
汝窯的造型有盘、碗、瓶、洗、盏托、水仙盆、奁等日常生活用品。其中主要有仿古铜器如鼎、壶、觚、琮等,多用作陈设品,仿古器型主要是仿商周青铜器。汝窯窑址在未发现之前,人们都认为汝窯的器物造型均为小件器,高不超过30厘米,口徑一般在10—16厘米之间。根据汝窯遗址发掘出的残片和一些完整器具来看,大多为小件器,也有高超过30厘米的,口徑達到或超過20厘米的,但無發現特大型的器物。
汝窯的制作工艺以支钉烧制为主,底有支钉痕迹,小如芝麻状,一般为3—5枚,也有多達6枚的,支釘斷裂處可見到香灰色。較大的器物燒制均用墊圈或墊餅,燒制出的如碗、盤等圈足較寬大,足端無釉露胎,足內有釉,用支釘燒制的均爲滿釉。
汝窯器物大多为素面,有的器物以弦纹、刻花、划花,甚至用堆塑为装饰手段。
汝窯器物底款有刻“奉华”和“蔡”字的两种,铭文是宫廷御作工匠后刻的,当为宋时所刻,均与宋宫廷和皇室相关,如“奉华堂”为南宋高宗德寿宫的配殿,即指此器为“奉华堂”专用之器。刻有“蔡”字铭文是物主的姓氏,“蔡”当是蔡京父子的专用器。宋徽宗在位时,蔡京是宰相,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,其儿子是宋徽宗的驸马,宋徽宗曾七次至及府第,赐予无数珍宝,其中不可能没有珍贵的汝窯器。在当时只有蔡京父子才能获此殊荣。
汝窯在北宋晚期,为宫廷烧制非常精美的御用青瓷器,说明在当时青瓷中铁的还原烧成是最成熟的。总之,宋代汝窯宫廷御用瓷是中国最杰出的瓷艺代表,它为中华民族陶瓷美学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,将瓷器的造型、胎、釉、色和谐的集于一体,达到了科学技术和工艺美术密切结合的历史高峰,永远给中国和世界人民留下了无穷无尽的享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