背景:
閱讀新聞

国产农村熟妇出轨VIDEOS

[日期:2012-10-05] 来源:收藏界  作者: [字體: ]

  一、隋唐大運河遺址的發掘概況

 

  隋唐大運河和京杭大運河合稱爲中國大運河,隋唐大運河開鑿于隋大業元年(605)年,文獻記載:“隋炀帝發河南諸郡男女百余萬,開通濟渠。自西苑引谷、洛水達于河,自板渚引河通于淮;大業四年又開永濟渠,並重修江南運河”。第一次將海河、黃河、淮河、長江、錢塘江五大水系,通過永濟渠、通濟渠、邗溝、江南河連接貫通,使東西南北中的人流、物流得以暢通。其中通濟渠是隋唐大運河連接黃河與淮河的一段極其重要的河道,唐宋時期稱汴河,“渠廣四十步,河畔築禦道,道旁栽柳樹”,其流經線路沿東漢汴渠(古汴河)至開封後,與古汴河分道折向東南,經今河南商丘、永城,安徽淮北柳孜、宿州、泗縣、江蘇盱眙入淮河,全長1300裏,是隋唐大運河連接東西南北的樞紐河道。此渠曆經隋、唐、宋三代600余年,對唐宋王朝的大繁榮起到了極其重大的作用。

 

  1998年,在進行宿州至永城公路濉溪段改建過程中,于濉溪縣百善鎮以東路段施工時出土了大量的瓷片、銅錢等物。1999年初,百善鎮以西路段動工,在柳孜村施工中發現大量陶瓷、古錢等文物,還有一處石構建築遺迹。5月初,經國家文物局批准,安徽省考古所與淮北市博物館和濉溪縣文管所共同組成考古發掘隊,對柳孜的石構建築體進行發掘,從54 進點至117日撤點,曆時200天,布8個探方,累計發掘面積900余平方米。有三項重大發現:一是出土一座宋代石築碼頭,二是出土8艘唐代沈船,三是出土了隋、唐、宋、元時期的來自全國20多座窯址的近10萬片瓷片,其數量之多,窯口之衆,品種之豐富,十分罕見。

 

  這次考古重大成果,被評爲199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。2001年柳孜隋唐大運河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,2007年進入中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産名單,目前正在積極做前期申報工作。

 

  另安徽省宿州市從20064月到20079月有兩次汴河故道的考古發掘,根據宿州市博物館高雷先生《大運河宿州段考古成果彙報》說:發掘面積共1064平方米出土各類以瓷器爲主的器物3900余件,涉及20多個窯口,這次發掘得知河口寬32.6米、底寬20米、深5米,文化層共分9層。200910月淮北市爲迎接第五屆大運河文化節,對淮北市百善鎮老街大運河遺址進行了挖掘得知文化層共分8層,清理出一批唐宋瓷器。

 

  二、隋唐大運河通濟渠出土瓷器的品種和特點。

 

  據阚緒杭先生《淮北柳孜運河遺址發掘報告》:瓷器在柳孜遺址的發掘中大量出土,(這次發掘主要是在唐代地層)整理的瓷片近10萬片,器形有碗、缽、盤、盞、盆、罐、壺、瓶、壇、燈、瓷塑、盒,可修複件中其中碗917件,盤69件,盞119件,盆37件,缽209件,罐129件,壺28件,瓶6件,壇8件,燈4件,盒7件,盂6件,盞托1件,枕92件,鈴15件,三彩器38件。釉色有黃釉、青釉、白釉、黑釉、彩釉、影青等,多數釉色深淺不一,其中黃釉較多、次爲青釉、白釉、醬釉、黑釉等,多數瓷器釉下施一層化裝土,胎釉結合較牢,極少數有脫釉、飛釉現象,器表多素面、有少數點彩、彩斑、三彩、窯變,在裝飾上有貼花、刻劃花,繪花、印花、塑花,少數器物有文字裝飾。

 

  在挖掘遺址其間,市博物館與縣文管所也從沿線百姓家中征集到一些殘碎瓷器,這些殘碎瓷器通過器形辨認,主要是民間日常生活所用的碗、盤、盞、壺、缽等幾種器類。唐、五代時期的器物以餅底、平底、玉璧底、窄圏足的碗、缽、罐、壺爲主,口沿特征主要是斂口、侈口、圓唇和半圓唇、器壁多較厚重。兩宋時期器物的特征主要是:底部大多數圈足,少數爲平底,宋晚期內底多有澀圈;口沿特征主要是敞口、斂口、平沿、卷沿、六出筋、八出筋、十出筋、蓮花形、葵花形等形式;器壁有淺腹、深腹、弧壁、瓜棱、鬥笠形等;釉色以青、黑、白、影青釉爲主,少量黃釉,柿紅色釉;裝飾手法以胎裝飾爲主。可基本判定其所屬窯口和窯系的主要有邢窯、壽州窯、蕭窯、東門渡窯、磁竈窯、鞏縣窯、長沙窯、鶴壁窯、淮北市新發現的烈山窯、景德鎮窯、吉州窯、定窯、磁州窯、臨汝窯、耀州窑、建窑、龙泉窑、越窑等,还有一些辨认不准的窑口。这些征集到的大量瓷器和发掘的瓷器中,发掘品以唐代长沙窑、越窑、寿州窑、邢窑、巩县窑为多;征集的瓷器中以寿州窑、景德鎮窑、临汝窯、磁州窑、吉州窑最多,耀州窑、龙泉窑、越窑、定窑、巩县窑、钧窑、淄博窑次之,还有界首窑、德清窑、密县窑等,反映了我国唐宋时期、南北地区各主要瓷窑产品的时代特征。从窑口及窑系来看这些瓷器主要分布在我国的河南、河北、湖南、山东、安徽、陕西、江西、浙江、福建等省,南北皆有,地域广阔。

 

  這些高古瓷(大運河瓷)的总体特征,王红五先生在他的专著《大運河瓷》中,用五个字概括就是“全、新、多、亮、精、”。

 

  (1)、全的特征指出土瓷所涉及的窯口全。

 

  (2)、多的特征指出土瓷的數量多、品種多。

 

  (3)、新的特征指運輸過程中沈沒的商品或貢器,絕大多數是未曾使用過的器皿,釉面淨,露胎淨,器表少有附著物,最多有一點堿沁劃痕,因而新。

 

  (4)、亮的特征指器表因地下大運河弱堿性的水土環境,優于廢墟、墓葬和地下水較多的窖藏。釉表接觸不到有腐蝕或汙染的物質,故而器表很亮。

 

  (5)、精的特征指數代以來大量南方窯口的貢品遺存,和北方窯口的一些外銷産品遺存以及南宋進貢金朝的“歲貢”“歲幣”瓷器都有可能遺落在大運河河裏,成爲今天我們能見到的精品。

 

  三、隋唐大運河通濟渠段瓷器的來源

 

  由于大運河連接了五大河流,而五大河流的支流又伸展到遠離大運河的內地,這樣全國各地各個窯口生産的瓷器通過這些河的支流、幹流,暢通到外地。能在通濟渠上行走的:一是當時的暢銷瓷,即當時各大民窯的名牌産品,它們北上或南下。這在運河發掘品中可窺一斑。二是進貢品,一般是南方窯經過汴河進京的。三是外銷瓷,一般是北方窯經過汴河到揚洲港遠銷海外的。四是汴河沿岸的一些小窯口生産的瓷器由于運輸的需要經過汴河。五是汴河兩岸百姓日常生活使用的瓷器。六是由于河道的廢棄當作垃圾丟棄在河內的。這些瓷器都會因爲水患、戰亂、事故、盜搶等原因遺棄在運河內。

 

  四、大運河瓷的鉴定

 

  在辨识运河瓷的研究中,我们的一些运河瓷收藏家、研究者根据运河瓷独特的埋存环境,经过长期的潜心琢磨。结合与其它环境存在瓷对比,总结出一些规律要点:认为有些“大運河瓷”看起来新,感觉上净,视觉上亮,还有一些听起来闷,抚摸干涩,上手份量轻,总体数量上精品少、大路货多。从鉴定方面讲有以下几个特点供读者参考:

 

  1.運河瓷的叩擊聲音就一般而言,同一時代,同一窯口,同一品種的瓷器與其它環境出土的瓷器相比有些暗啞,音頻較短,不像傳世品的發音清脆悠長,也不像出水瓷器那樣糠散發悶,也沒有一般出土瓷所常有的“沙沙”的聲音。

 

  2.運河瓷的釉面一般比較幹澀,它的釉面特征與其它環境下的高古瓷有些不同。運河瓷雖然涵蓋了從隋到元八個朝代東西南北中幾十個窯口,但是運河瓷有著一個明顯的特征(不包括很亮的瓷)就是釉面包漿顯得有點幹澀。

 

  3.運河瓷的上手份量比較輕。運河瓷出土以後,經過一段時間幹燥或者叫脫水處理,手上的份量顯著變輕,經過研究發現“運河瓷”的胎骨致密度不夠緊密,因而上手後份量感覺不夠凝重。這種情況顯然與地下環境有關,因爲有些胎質堅實細密的瓷,如越窯、湖田窯、定窯等與運河內出土的同一時期、同一窯口、同一器型的瓷器情況迵然不同,胎質變酥,胎體疏松。

 

  4.有些大運河瓷看起来干净,一般仅需用水冲刷既可光洁鲜亮,不似遗址墓葬出土的瓷器很长时间清洗不净,也有少数器物有一些黄色的附着物,当地人称“饭粘子”,大多钙化了并不脏。

 

  大運河瓷所经历了前700年的水環境,後700年的土環境,中間還有介于兩者之間的流沙環境,特殊的環境造成了特殊的品相,這是與其它環境所不同的。是介于“出土瓷”與“出水瓷”之間的一個門類。

 

  总之,大運河瓷与其它遗址、墓葬出土器物比较,运河瓷干净;与海水瓷比较,海水瓷呈哑光状态;与淡水瓷比较运河瓷又少了很多划痕,品相较好;与窑址出土的瓷器比较运河瓷有土沁、碱沁;与地宫、窖藏比较,运河瓷更开门一些,不似地宫、窖藏若无明确记载或正式考古发掘,很难辨其真伪;与传世器物比较少了一些包浆。如果把以上各类途径面世的古陶瓷,按总体品相排个队,应该是窖藏塔基地宫出土瓷、传世品瓷、大運河瓷、海水出水瓷、墓葬遗址瓷、淡水出水瓷,当然不包含特殊的个例。

 

 

 

 

收藏 推薦 打印 | 录入:admin | 阅读:
本文評論   查看全部評論 (2)
表情: 表情 姓名: 字數
點評:
       
評論聲明
  • 尊重網上道德,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各項有關法律法規
  • 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爲而直接或間接導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責任
  •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
  •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
  •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
第 2 楼
* 匿名 發表于 2013/9/11 20:35:01
據說出土當陽峪窯瓷也很多,不見你說。。
第 1 楼
* 匿名 發表于 2012/10/28 13:58:42
隋唐大運河年代誇度大,曆經朝代多,窯口涉及廣,覆蓋了華夏民族瓷器文化的全部。運河瓷器是中華國寶。懂的人不多。
微信扫码

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

0375-6977711